星期五, 2月 08, 2013

日光生活館/亞聖/3D精裝透氣辦公椅


前陣子因為搬家的緣故,順手把使用多年的電腦椅給扔了。搬家後一直在尋覓合適的椅子,期間有去朋友家試坐他的豪優 Enjoy 121,坐起來感覺也真的不錯,只是一張接近 7K 的價格我還是要考慮考慮。當然人體工學椅 7K 的數字真是連入門款都還稱不上,但考量到我每天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實在不多,最後還是打消了 Enjoy 121 的念頭。

而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的關係,是因為我在網路上搜尋平價的電腦椅,還真的找不到有所謂低價的,找到最低價的就是台南「家的椅子」做的,一張約 4K。完全沒有低價電腦椅開箱,我想寫個便宜電腦椅的開箱文也許會頗有市場。

搬來以後一直都是用這張板凳充數

會找到這家是先看到他們有一張 1K 以內的辦公椅,後來瀏覽他們其他的椅子,因為扶手的關係選了這張型號是 ND-01B 的辦公椅,價格約在 1.5K 上下,可視要求再做一些客製(如改扶手或輪子)。

有先問過椅子是不用自行組裝的我才買的,我是覺得椅子自己組的話很不牢靠




扶手的部份可做高低調整


甚至直接放倒!比較可惜的是沒辦法作內八外八式的調整


特別的是椅子高低用氣壓棒調整外,椅背的高低還可以另外調整。當然椅背後仰是基本功能,就不另外拍照了


因為磁磚是新鋪的,加價換成 PU 輪


至於幹嘛那麼騷包買紅色的?當然是為了要跟背景融為一體呀!

結論:以 1.5K 的價格來說我個人覺得還算划算,當然如果是必須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的網友,我相信還是找一張適合的人體工學椅會比較健康。

星期日, 11月 11, 2012

《007:空降危機》Skyfall


※下文中包含記述作品情節的段落,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 

英國週日郵報說這集是影史最棒龐德電影,我對龐德系列其實涉獵不深,但這次空降危機的確是近年來最棒的一集。這次的導演大有來頭,曾在 2000 年以《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 Sam Mendes。其實是一位以文藝片見長的導演,這次接手堪稱動作片始祖的 007 系列,話題十足。

這幾年好萊塢出了不少原本是拍文藝片(或是獨立製片)的導演涉足動作/英雄電影,最有名的莫過於把蝙蝠俠救回來的 Christopher Nolan。其他還有《蜘蛛人:驚奇再起》的 Marc Webb(戀夏 500 日)、《X戰警:第一戰》的 Matthew Vaughn。而且口碑都不錯!修正了原本觀眾認為應該會很無腦的劇情,刻劃角色也更有深度,這次的 007 也不例外。

演員部分,這次找來西班牙影帝 Javier Bardem,他跟 Judi Dench 的對手戲實在精采,瘋癲的邪惡感讓人想到《黑暗騎士》的 Heath Ledger。

這回 Sam Mendes 整部片圍繞在「復古」這個主題上打轉,打開頭便一直在討論 M 跟 Bond 是否該退休了,最終動作戰又回到鄉村打古老游擊戰。沒有高科技武器和未來式座駕,也許失去了早期 007 電影的風味,但卻多了 James Bond 身為情報員的人味。



星期一, 8月 27, 2012

Goodbye, Red Sox A B C


Adrian Gonzalez, 感謝兩年來的攻擊輸出,雖然全壘打變很少,但 OPS+ 也還有基本水準。當初年年看著 SD Padres 的 lineup 留口水,終於交易來時真的不敢置信。雖然沒兩年又要送走了,希望你老兄回到熟悉的南加州能有好表現,這可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差事。

Josh Beckett, 感謝 2007 Playoff 神勇的表現,Pedro 後的 Red Sox Ace.

Carl Crawford, 感覺 Crawford 穿上道奇球衣就很適合,大概是 Juan Pierre 給我的錯覺。

星期日, 7月 22, 2012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下文中包含記述作品情節的段落,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

超過一千天以上的等待,全球影迷無不引頸期盼,蝙蝠俠系列「黑暗騎士三部曲」最終章《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終於在台灣時間 7/19 上映。《黑暗騎士》在當年上映時一度登上 IMDb No.1 的位子,撼動《刺激 1995》、《教父》兩大經典老片萬年不動的寶座,我個人更把它列為我心目中 21 世紀以來最佳的電影作品。相信身邊不少好友都能體會到我對《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期待。

上映首週我便找了時間去看了兩次,這次的劇情格局要比上回《黑暗騎士》大了許多,從純粹只是想大鬧高譚市的 Joker,換成了用無產階級鬥爭當做其說法,實質上是要根本毀滅高譚市的 Bane & Talia al Ghul。格局變大加上身為完結篇,以致於整部片除了主線以外的劇情都不是相當完整,很多地方的細節都大有問題。而當年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加上小丑 Heath Ledger 築起的高牆,《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一拿來比較更是顯得「TDK 障礙」高不可攀。然平心而論,《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作為此一系列作的完結篇,Christopher Nolan 還是達到了應有的水準,他為新世紀的蝙蝠俠三部曲畫上了最最完美的一個句點。片尾時我真的有點難過,難過的不是蝙蝠俠的生或死,而是這個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蝙蝠俠終於要結束了,說來有點誇張,但我相信也許這真的代表了一個世代的完結。

四位新面孔(其中三位來自全面啟動)都表現不俗,Anne Hathaway、Joseph Gordon-Levitt 最為亮眼,Marion Cotillard 幾乎可以跟 Miranda Tate 畫上等號,仔細想想好萊塢似乎沒人比她適合這個角色了?Tom Hardy .... 看了這張圖以後我相信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舊演員中,Michael Caine 飾演的阿福這次十足催淚,而我也很開心這集再度將焦點回到 Bruce Wayne 的內心掙扎,這絕對是 Batman 之所以會是美國最受歡迎超級英雄的最重要原因。

雖然不少網友認為 TDKR 相較 TDK 遜色不少,但我認為應該要將三部曲放在一起看。身為完結篇,TDKR 的結尾已經是再完美不過了。而 Bane 或許在主體性上沒有 Joker 來得完整,但也是因為這集的主軸回到 Bruce Wayne 的內心探討,也許第二集很適合讓反派大鬧,但完結篇可就沒有這樣的篇幅可以放在反派的刻劃上了!

也就是這個原因,我相當支持 Christopher Nolan 表示不再製作任何蝙蝠俠系列電影(那羅賓又怎麼說?XD),製作續集電影,尤其是這種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電影,必須在既有的框架下作發揮。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各處求全、顧此失彼,讓他沒有辦法把他的創意像《全面啟動》那樣發揮到極致。所以大家覺得這集似乎達不到 Nolan 的水準,但作為超級英雄電影的完結篇,也許已經很夠了?

– ©
– ©
– ©

星期六, 5月 26, 2012

《江湖本色 3》Max Payne 3


Max Payne 3 入手一週,省著點玩,劇情模式還沒破完。但同時因為買了便宜的 60 元兩個月金會員,所以也試過多人連線模式。這款經典遊戲續作夾在《暗黑破壞神 3》跟《龍族教義》間,受到的關注度確實較低,不過身為 Rockstar 的忠實支持者,還是寫個簡易的心得吧。

1)畫面風格完全就 Tony Scott 風格,動不動重要的 Queto 還要上個字幕,其實玩久會覺得有點累。

2)多人連線模式玩法其實有點普通,不過鑑於《碧血狂殺》的經驗,我相信 R 社的能力不只如此,期待後續的 DLC。

3)其實我沒玩過 Max Payne 的前兩代,不過從網路上的說法看來這次跟以往的遊戲風格完全不同,如果是前兩代的忠實玩家玩這代會不會合胃口還很難說。不過我身為 Rockstar GTA 系列的愛好者,玩 Max Payne 3 倒是覺得相當合,非常像是在玩 GTA 的槍戰任務加強版。雖然少了自由度,但也夠我消磨好一陣子了。





星期六, 3月 03, 2012

Bad Winter: Pedro, Wake, Tek Retires.

Pedro Martinez 與 Johnny Pesky at Fenway Park (Elise Amendola, AP)

Pedro Martinez (1998-2004 for Red Sox)

3 time Cy Young Award Winner, 7 次入選明星賽,1998 加盟 Red Sox 後,立刻接替 Roger Clemens* 留下來的王牌投手缺位。在當時陣容相對較弱的紅襪隊中,Pedro 神奇的表現更是讓人印象深刻。1999 年簡直是 Pedro 年,23-4 ERA 2.07,對洋基投出 17 K 一安打勝,見證過許多完全比賽的 Jeter 曾認為那場是他看過最偉大的比賽。該年 All-Star Game 在 Fenway Park 舉行,想當然擔任先發投手的 Pedro Martinez,頭兩局面對國聯明星賽送出 5 K,把擁有 Sammy Sosa、Mark McGwire 等人的國聯明星打線玩弄於股掌之間。季後賽 ALDS 對上 Indians,傷勢嚴重的 Pedro 在球隊落後的情況下於第四局登場救援,只靠著一顆曲球接著六局送出 8 K,沒有被擊出任何安打!把 Red Sox 送進了 ALCS!

2004 年幫助 Red Sox 拿下睽違 86 年的世界大賽冠軍,雖然那一年風采完全被 Schilling 的血襪搶去,但他留下的成績讓其他投手只能望其項背(生涯 ERA+ 154,為先發投手最高)。最新在 RedSox.com 票選的「All-Fenway Team」中,Pedro Martinez 也在 Best Right-Handed 項目排名第一,足見他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


17 Ks against Yanks


Tim Wakefield (1997-2011 for Red Sox)

紅襪隊史勝投記錄排名第二,僅次於 Cy Young 跟 Roger Clemens*,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懷念他的文章,請點這裡


(Kris Craig)
Jason Varitek (1997-2011 for Red Sox)

1993 年雙城隊第一輪 21 順位選中,但未簽約。隔年 1994 年水手隊第 14 順位簽下他,1997 年跟 Derek Lowe 一起交易到紅襪。(這兩位在 2004 年破除魔咒都是重要的角色,再一次感謝水手隊)

生涯蹲過 4 場無安打比賽,2001 年野茂英雄對金鶯投出無安打,2002 年 Derek Lowe 10-0 擊敗魔鬼魚,2007 年 Clay Buchholz(也是金鶯),2008 年 Jon Lester 7-0 擊敗皇家,其中還不包括 2007 年 Schilling 對上運動家在九局下兩出局才破功的一安打完封勝。Varitek 堪稱是真正的無安打製造機。

Varitek 被認為較其他運動選手聰明,未來有機會在紅襪球團組織中繼續工作。

我會永遠記得隊長英勇的背影。


感謝以上三位永遠的紅襪人帶給全世界 Red Sox fans 永遠留在心中的美好回憶,謝謝你們。

星期二, 2月 21, 2012

Tim Wakefield Retires (1995-2011 for Red Sox)

這個冬天對紅襪迷來說可真是不好受,Pedro Martinez、Tim Wakefield 相繼宣佈退休,緊接著是 Jason Varitek 也可能高掛球鞋,一連退了 3 個 2004 年同梯。對紅襪迷來說好像一個冬天過去,靈魂也少了一小塊。

Wakefield 原本其實是以打者身份進入職業棒球,但經過海盜隊的改造最後靠著蝴蝶球在 1992 年登上大聯盟殿堂,投出 8-1 ERA 2.15 的好成績,在當年的新人王票選中排名第三。那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海盜隊在聯盟冠軍賽對上如日中天的勇士隊,結果 Wakefield 兩戰兩勝,皆演出完投!兩度擊退生涯 300 勝的準名人堂投手 Tom Glavine!隻手把戰線延長到第七戰。可惜第七戰海盜隊在一路 2 分領先的優勢下未能守成,第九局被勇士隊連得 3 分逆轉,開啟了 Wakefield 悲情的季後賽人生。

隔年 Wakefield 也如部份新秀一樣遇到第二年的撞牆期,僅繳出 6 勝 11 負的成績,防禦率更飆升到 5.61。1994 年更是完全沒有升上大聯盟,而且在 AAA 也投出 5-15 5.84 的糟糕成績。終於海盜隊可能認為 Wakefield 1992 年的成績只是曇花一現,在 1995 年春訓前將他釋出。

但這不是 Wakefield 職業生涯的終點站,在被釋出後僅僅 6 天,有一支球隊看上他的潛質。來自美聯的波士頓紅襪隊與 Wakefield 簽下小聯盟合約,並找來名人堂蝴蝶球投手 Phil Niekro(以及他的兄弟 Joe Niekro)來指導 Wakefield。結果 Wakefield 的成績有如破繭而出,繳出 16-8 2.95 的成績(ERA+ 165,去年賽揚獎得主 Justin Verlander 的 ERA+ 是 170),在當年的賽揚獎票選排名第 3,MVP 票選排名 13。Wakefield 以其蝴蝶球不耗損手臂的投球特質在紅襪隊扮演關鍵的活棋角色,先發後援兩頭跑,1999 年更一度轉任終結者的角色。

最讓我這個新球迷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2003 年美聯冠軍賽 Wakefield 再一次隻手拯救球隊,他在 Game 1、Game 4 兩度用他的蝴蝶球迷惑洋基大軍,兩度打敗 Mike Mussina。前洋基隊強棒 Jason Giambi* 曾說他認為也許他喝醉酒來打 Wakefield 的蝴蝶球效果可能會比較好,Wakefield 的球路對這些大聯盟強打者之迷惑可見一斑。然而成也 Wake 敗也 Wake,關鍵的第七戰,一路領先的紅襪隊因為王牌 Pedro Martinez 體力下滑,在第八局一舉被洋基隊追平。比賽一路進行到延長賽,延長賽第十局登板的不是別人,正是三天前才在 Fenway Park 先發的 Wakefield,第十一局面對第一位上來的打者 Aaron Boone,再見全壘打,Game Set, 洋基球場陷入一陣狂喜,對比 Wakefield 落寞的神情,你很好奇波士頓紅襪隊跟 Wakefield 到底要悲情到什麼時候?





還好隔年就討回來了。 

雖然蝴蝶球投手的運動生命較長,在不燃燒手臂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投得比一般投手要來得久,但是因為 Wakefield 在投球時必須保持固定的出手點以及投球姿勢,近年來他的背傷著實影響著他的投球表現以及上場時間,但他仍舊年年在紅襪的投手輪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年一簽 Team Option, 每年都是從牛棚出發,結果就看到紅襪先發輪值崩盤,然後看到 Wake 在那邊賣老命先發)

2011 年是重要的一年,雖然紅襪隊在球季的最後一場被逆轉沒能打進季後賽,但是 Wakefield 也終於在這一年經過連續八場先發的挑戰失敗後,達成生涯 200 勝的里程碑。Wake 曾經表示,比起生涯 200 勝的成就,他更希望突破由 Cy Young 和 Roger Clemens* 保持的紅襪隊史最多勝紀錄(192,Wakefield 186)

球季結束後,在新任總經理 Ben Cherington 不願意開出大聯盟合約的情況下,Wakefield 決定高掛球鞋宣佈退休,離開這個奮戰接近 20 年的領域。再見!我們這個世代的蝴蝶球以及紅襪隊的代名詞:Tim Wakefield.

下面這個是 MLB NETWORK 做的 Wakefield 生涯短片:



星期四, 2月 16, 2012

2004/2007 World Series Collector's Edition



5 天前在 Amazon.com 訂購的 2004 World Series Collector's Edition 居然已經收到了!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在 Amazon.com 訂東西,本來以為要等上一個月的時間,沒想到不到一個禮拜就收到了。

這不算是開箱文,比較算是心得。

第一次知道這套紀念 DVD 是在紅襪迷大老 DLowe 的 Blog 看到的(我還有留言表達我的羨慕),距今已經是 6 年前的事情,當時除了羨慕還是羨慕。事隔多年終於把這玩意兒買了回家,還順便帶了一套 2007 年的,豈是一個爽字可以形容!

回想一下,2004 年我在唸大學,為了 ALCS 後面四場的比賽,我翹了一個禮拜的課。Red Sox 打進 WS 之後我就覺得鐵定要拿冠軍了,反而沒有很認真看。

2007 年我就不是很有印象了,我只記得 Beckett 在 ALCS 1W3L 劣勢下扭轉戰局,後面我就....